“狀元”雕像是應試教育的怪胎
據報道,湖北恩施州來鳳縣高級中學一名學生,去年以668分的成績成為當地理科“狀元”,并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錄取。近期,學校為這名學生在校園內豎起了半身雕像。雕像下以鎏金大字刻著人物簡介,并稱其“開創(chuàng)了來鳳教育的新篇章,書寫了平民教育的神話”。該校校長表示,此舉主要是“想用學生身邊的榜樣,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勤奮讀書”。 成都高鐵專業(yè)招生
脫離當前中國應試教育的特定時空,這位校長的話絕對沒錯,榜樣激勵的確是長期以來中國教育者念茲在茲的想法。至于“書寫了平民教育的神話”等說法,更生動地反映了當地教育相對滯后的現狀和邊遠地區(qū)貧家子弟上清華之不易,大可作為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平等教育理念在21世紀的范例。
但要是回到現實生活中,整個事件就讓人實在無法忍受:在全國上下都深刻感受到應試教育的弊端,國家提出素質教育多年之后,該校為何仍然如此大張旗鼓地鼓吹“一考定終身”,僅憑一個高考分數,就為之樹碑立傳?
當然,完全無視“應試教育仍然大行其道”這一現實是不理性的。對于山村孩子來說,不經過考試,怎么可能進入清華大學?但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面對如此悖謬的生活邏輯,除了順從,至少應該有所補救,應該盡可能地教育學生——考試是必要的,但考試之外,還有許多可以學也需要學的東西。如果說因為高考指揮棒仍在,教師不得不教會學生考試,但也不能因為高考仍在,就無限度地擴大應試教育的弊端。如此夸張的做法到底是為了激勵學生努力,還是為了借學生考分給學校做廣告?辦學者為了一己之利,不惜誤導學生,將應試教育推向極端,豈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這樣冠冕堂皇的話所能掩蓋的?
平心而論,現在不僅民辦學校、山溝里的中學,包括許多公辦中學,甚至一些北京、上海這樣大都市里的學校,也有不少仍在向學生灌輸近乎偏執(zhí)的學習理念。最近還聽說有一所“名校”組織學生狂呼口號:“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幾年中學,幾篇作業(yè),幾道習題,就要學生拿命相搏,日后還有多少余力發(fā)明創(chuàng)造?身體健康在哪里?心理健全在哪里?人格成長又在哪里?難道這些都不是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關心的嗎?
近年來,應試教育的嚴重后果越來越為公眾所知曉,一些有條件的家庭紛紛“用腳投票”,選擇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留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小。在優(yōu)質生源不斷流失的情況下,一些學校變本加厲傍名校,以考上北大清華為招徠,其所謂“平民教育的神話”不過是維護教育高“產出”的一個神話。
湖北恩施的這名學生考上清華確實不易,但用為其塑像的方法來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的做法,則未免過于急功近利,也是對素質教育的漠視,其中的原因恐怕還是辦學者急需用這種方式為學校招生當招牌吧。
學校不可急功近利,教育不可唯“利”是圖,當應試教育成為辦學者的逐利工具時,既于國家不利,亦于個人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