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輕工職業(yè)學院十一名青年大學教師的匠心

高校教育,重在引導學生開發(fā)智力,其方法是先把“悶鼓”調整成“響鼓” 。


 重慶輕工職業(yè)學院十一名青年大學教師的匠心



重慶輕工職業(yè)學院生源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偏遠山區(qū)。特困生、貧困生占學生總人數(shù)的百分之二十。學生們出生在打工潮最活躍的九五后,他們身上的符號是“留守兒童”、“隔代撫養(yǎng)”。他們與空巢老人、孤寡祖輩生活在一起。接受基礎知識的條件可想而知。雖然基礎學科沒有過關,但他們享有大學教育的權利,名牌大學無緣,也不能被關在門外!在這個進入職場最近的高校階段里,生源的知識結構難以想象,無論哪個專業(yè)或者學科里,生源入校的水平參差不齊。
中國教育是有辦法的,也是大有希望的。就看貴先生能不能夠走進如同重慶輕工職業(yè)學院這樣生源參差不齊、一路淺唱行知之歌的高職校。

l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