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的魅力之“真假”梵高自畫像--下
確實為“真”
本世紀初期,奧斯陸國家博物館在2006年開始對這件《自畫像》的來源進行集中研究,確定此作最早是被阿爾勒的Ginoux夫婦收藏,二人經(jīng)營的咖啡館就是梵高所畫的《夜晚咖啡館》系列作品的原型。Ginoux夫婦既是他的朋友,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贊助人,梵高除了經(jīng)常用畫來抵債,有時還會按夫婦二人的要求把他們畫在《咖啡館》里,而他們則幫梵高把畫賣給安布羅斯·沃拉德(Ambroise Vollard)——20世紀初被認為是法國當代藝術(shù)品最重要的藝術(shù)品經(jīng)銷商之一,基本上梵高在阿爾勒畫的所有作品,都是通過Ginoux夫婦賣給了沃拉德。不過,Ginoux夫婦是在何時得到該作品的,以及它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2014年,奧斯陸國家博物館邀請梵高博物館共同對《自畫像》進行全面的研究,借助尖端技術(shù)和學術(shù)研究,從物質(zhì)層面和風格角度對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圖像學特征進行分析,最終確定它是梵高在1889年8月底住在圣雷米療養(yǎng)院期間創(chuàng)作的,當時他正遭受著巨大的精神痛苦。對照梵高在同年夏末和秋季所畫的其他作品,無論是顏色、筆觸,還是他當時所使用的一種特殊質(zhì)地的畫布,都與這件奧斯陸的《自畫像》別無二致。
梵高的“真材實料”
除了文本中的線索外,技術(shù)鑒定表明梵高在奧斯陸的《自畫像》中所使用的材料與他在整個南法時期所使用的材料完全相同。盡管梵高沒有使用標準尺寸的畫布,但研究發(fā)現(xiàn)這幅畫的原始尺寸與他后來的其他幾幅作品中的尺寸一致,包括那幅《耳纏繃帶嘴含煙斗的自畫像》。
具體來看,這件自畫像的畫布沒有涂過底漆,是由一整塊相對較細的布料制成。按照70年代受邀研究此畫的Johannes R?d的說法,他認為雖然這種情況并不常見,但梵高確實偶爾會就地取材,使用各種未施底料和質(zhì)地更加細膩的畫布,尤其是在1889年夏秋兩季,即他在圣雷米療養(yǎng)院畫下這件作品的時段。
從顏色上看,奧斯陸的《自畫像》中所涉及到的顏料不但與梵高晚期的調(diào)色盤中的常用色相吻合,同時也是他在圣雷米時期的畫作中經(jīng)常用到的。雖然這幅自畫像的顏色整體偏綠褐色,但由于清漆長時間的氧化,畫面是要比原作更暗更黃的,因此它最初的色澤應是更為清透一些,顏色的調(diào)配更為接近他在7月初畫的《樹下灌木叢》。但《自畫像》的用色更加突出且更顯整體性,這種特別的綠褐色不僅是這幅畫的主色調(diào),還出現(xiàn)在了梵高后來在秋天畫的其他作品中。
Undergrowth
July 1889
Oil on canvas
73 x 92.3 cm
?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而這種判斷也在梵高博物館的色彩研究專家Maurice Tromp那里得到了進一步證實,他在校正這幅《自畫像》的數(shù)字色彩圖像時,立刻辨認出了這種特別的綠色是圣雷米當?shù)靥赜械囊环N顏色,并且難以被復制。此外,Tromp還檢測出了杉木紅和曙光紅兩種紅色。雖然這些顏料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褪色,但這也是用來判斷梵高晚期作品的典型特征。
?Heleen van Driel
注:
X射線下的奧斯陸《自畫像》,顯示出了梵高最開始是先畫出人物的頭部、頸部、肩部、耳部和衣領輪廓線。
從繪畫技法上看,這幅作品與梵高慣常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致的。雖然,目前還很難精確地判定梵高在每一個階段的作畫順序,但他的畫筆似乎是在整幅畫布上來回游走,直到最后把人物的細節(jié)慢慢表現(xiàn)出來。首先,他在畫布上松散地鋪上一層薄薄的淡藍色,局部用到了紫色;隨后他再用偏橙或偏米色的類似沙黃色的顏料,粗略地勾勒出頭部輪廓;接著,他又回到背景上,將除頭部以外的部分涂一層綠褐色。在等背景中的綠褐色全部干了之后,再用藍色混上不同深淺的紫色繼續(xù)涂畫,但又不至于將底色完全覆蓋,有些地方會出現(xiàn)經(jīng)意或是不經(jīng)意的“留白”。在描繪對象,也就是梵高自己的面部特征時,他慣用了一系列比較明亮的色彩,有時會直接用米色打底。鋪完底色后,他再將淡黃色和綠褐色涂抹在整個面部區(qū)域,通過深淺的調(diào)配來制造光影效果,而無需使用更多的顏色,從而保持了畫面的統(tǒng)一性。另外,研究也證實了此畫上的筆觸與梵高同期的其他作品保持了一致的風格,以及他在作畫時用到了刮刀,而且會對用刮刀“畫”得不夠好的地方再用筆進行修改,這也是梵高在南法時期的作品中的另一個特點。
梵高的“真實”
雖然,有時我們對疾病和健康的界定難免帶有主觀的判斷,但梵高確實在書信中記述了自己在9月1日這一天,以“起床的第一天”宣告了這場精神折磨的結(jié)束,并立即開始新的創(chuàng)作。如前文所述,梵高這次病發(fā)持續(xù)了近兩個月,即7月中旬發(fā)作到9月初痊愈,但8月22日,他給弟弟提奧寫信,表明其精神狀況可能有所緩和,信中記述了自己的痛苦和迷茫,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難以平復,也“很難寫作”,但他認為還是能夠通過繪畫“得救”。
了解了這一點, 我們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梵高在畫這幅自畫像時的精神狀態(tài)。對那些經(jīng)歷過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來說,他們幾乎生活在一個旁人無法想象的灰暗世界中,只有恐懼與他們?yōu)榘椤6阼蟾呱砩?,重度抑郁、無以名狀的罪惡感和狂躁癥使得他的病情比一般病患更加嚴重。他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避免與人的目光接觸,因此才會將人物肖像形諸于側(cè)目凝視狀,正如梵高對真實自我的描繪——他有意回避自己在鏡子中的幻影,但也不知該在何處找到真實的自己,只能一遍遍地審視眼前的一切??梢哉f,奧斯陸的《自畫像》就像是梵高的一本病例,它記錄了一個病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掙扎,但同樣,這幅畫也是一劑解藥,梵高不是用它來對抗痛苦,而是面對困境,渡過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陷阱和苦難,接受無法預料的失去和悲痛。
去哪里看“真”梵高?
1886年,梵高在巴黎就開始畫自畫像,1888年至1890年,他在南法的阿爾勒、圣雷米也留下了多件自畫像,但在其生命的最后一站瓦茲河畔歐韋(Auvers-sur-Oise),他沒有再創(chuàng)作過肖像畫。
當然,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里的“梵高”最多也最全,但這里值得關注的是兩場目前正在進行的梵高特展:梵高博物館的In the Picture和美國圣路易斯藝術(shù)博物館的Millet and Modern Art: From Van Gogh to Dalí。
在確認了奧斯陸《自畫像》為梵高的真跡之后,梵高美術(shù)館很快策劃舉辦了這場名為In the picture(在畫中)的特展,包括這件《自畫像》在內(nèi),共展出75幅自畫像和人物畫像作品,旨在向公眾傳達一個信號:自19世紀以來,不同派別、不同國家的藝術(shù)家們,他們從未停下通過自畫像或是人物肖像這種藝術(shù)題材,來對人的本質(zhì)進行追問。